鉻鹽是一個耗水行業,已關停的鉻鹽廠大部分位于大江大河附近,環境敏感度極高;同時,鉻鹽廠場地主要是六價鉻污染,六價鉻具有毒性大、易水溶、遷移性強等特征,導致這些關停的鉻鹽廠往往存在嚴重的地下水污染問題。因此,鉻污染場地的修復治理不簡單是土壤的治理,地下水的污染控制和修復治理尤為重要,而地下水的污染治理技術難度更大。
六價鉻水溶性強,易通過淋洗等手段分離去除,從土壤治理后的長期安全性角度考慮,應優先考慮土壤中重金屬的分離去除技術。
表層3米以內的土壤屬于重污染土壤,其浸出濃度超過了《危險廢物鑒別標準浸出毒性鑒別》(GB5085.3-2007)中浸出毒性標準數倍,環境風險很大,治理修復措施不當易造成污染泄漏事件。部分區域的表層土壤屬于渣土混合物,需要按照危險廢物進行處置。表層土壤屬于黃土狀土,其六價鉻吸附能力較強,采用淋洗的方式難以達到修復目標值,采用還原穩定化的方式則鉻會殘留在土壤中,在今后長期的地球化學環境下存在再氧化的風險。
基于這樣的考慮,根據不同粒徑和質地土壤對六價鉻的不同吸附解析特性,提出了對表層重污染土壤采用“基于粒徑分布的
土壤異位淋洗+還原穩定化”工藝技術。
土壤水洗過程中根據粒徑分布進行分離,大顆粒土壤以砂石為主,易洗滌去除六價鉻,治理達到50mg/kg的目標值后可直接回填利用;細顆粒土壤以粘粒為主,難以洗滌去除,直接進行還原穩定化處置,處置后按照《鉻渣污染治理環境保護技術規范》(HJ/T301-2007)要求送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置。此思路可同時達到污染土壤減量化和資源化的目的。
具體的
修復技術路線制定需與當地可利用的設施、治理的工期和成本、周邊居民可接受程度等方面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