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環境污染物大部分會殘留在土壤中,少部分會隨著地下徑流遷移或通過大氣環境進行大范圍傳播。目前我國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的土壤面積仍有220萬公頃,整體來看,歷史遺留土壤環境治理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在綠色發展理念下,我國已經將
土壤環境污染防治放在了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要實現對土壤環境污染的有效防治,必須堅持修復與預防并舉,既要在修復中預防,又要在預防中修復。
對于土壤修復,我國多采用異位修復技術,傾向于快速修復。目前,土壤淋洗修復技術是少數的能將污染物從土壤中徹底移除的修復方法之一,應用廣泛,具有高效修復、投資成本低、裝備易操作等優勢,但是也存在有造成土壤二次污染的風險:
1、
異位淋洗修復挖掘遇到含水層時,需要進行基坑降水,重金屬等污染物可能已遷移至地下水中,導致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超標,如隨意排放,則造成二次污染。
2、
多級篩分淋洗可以將土壤按粒徑分級,并去除粗顆粒表面松散附著的污染物,淋洗后,部分污染物轉移至水相,導致水中重金屬、有機質等物質含量超標,如不進行有效廢水處理,將會產生土壤二次污染風險。
通過對土壤修復研究現狀來看,任何一種修復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不足,因此我們在選擇一種較為合適的修復方式時,也要做好預防工作,以免造成土壤二次污染。
在未來的土壤修復研究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加大研發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保證土壤修復工作的普適性,促進
修復技術的發展,為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