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到2019年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2020年的《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辦法》,都直接印證了我國對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視,并且意味著土壤修復項目的釋放速度將更快。尤其是,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明確表示,要一條一條對照規定開展
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針對農用地和工業用地2個關鍵領域,面向全防全控,結合各地陸續完成的工業場地修復名錄,自上而下檢查和督導相關工作。
目前,我國土壤科學的跨越式發展同樣為土壤修復產業進一步補齊“起步晚”落下的功課注入了更多鮮活動力。土壤科學,其在世界土壤資源管理、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關鍵的土壤環境過程研究方面,其整合了生物學、水文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球化學、地質學、大氣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術。
就我國而言,在“起步晚”的背景下也建立了包括土壤地理學、土壤物理學、土壤化學、土壤生物學、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土壤肥力與土壤養分循環土壤污染與修復、土壤質量與食物安全等各分支學科,提出了土壤圈物質循環的重要研究內涵。
目前,我國土壤科學系統清查了我國土系資源,建立了近5000個土系,全面更新了我國土壤資源清單和土壤信息,發展了土壤物理新技術和新方法,在農田和場地土壤污染過程、污染機制、風險評估、風險管控修復材料、裝備和技術及工程示范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同時,我國土壤科學也緊跟熱點,如全球氣候變暖,兼具區域特色,如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業界表示,未來優先研究方向會圍繞國際土壤科學研究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注重目前矛盾點突出的農田土壤質量問題,攻克復合污染和協同修復難題等。
此外,土壤科學也將不可避免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接軌,銜接環境監測,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綜合研究和管理體系。2020年前5個月,我國土壤修復訂單金額初步統計超過16億元,同比漲幅超過170%,甚至一度達到了300%多,爆發形勢明顯。7月,土壤修復項目粗略匯總有超過220個,投資額度相比上個月也增長了10%以上。
這些都表明,土壤修復行業市場規模持續走高。而在各地敲定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提出了新一輪奮斗目標之后,可見將會掀起一場即時的投融資熱潮。
來源:環保在線
伴隨土壤科學發展的修復之路可見通達,而然,緊跟著的
土壤修復技術及裝備的先進性和適用性也需要提高,通過不斷整合修復中遇到的技術難點和痛點,不斷創新,為客戶提供更符合最終修復效果需要的工藝及裝備。目前,異位
淋洗修復技術是少數的能將重金屬從土壤中徹底祛除的方法之一,針對場地修復,此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