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土壤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土壤污染防治與風險管控工作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各項任務指標如期完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任務圓滿完成;不斷夯實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基礎,碧水保衛戰有關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進一步加強污染源頭管控,鞏固凈土保衛戰成果 在浙江省沿海臺州是我國的廢舊金屬拆解基地。廢舊金屬拆解業在給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污染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針對土壤污染突出問題,臺州市路橋區峰江街道因地制宜,打造集花木生產、交易展示、休閑觀光為一體的花木產業綜合體,年產值數億元。
這為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打造了樣板,也為實現環境改善和經濟效益雙贏積累了寶貴經驗。
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取得的成效,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土壤生態環境改善成績單里的一項。此外,還有多項成績同樣亮眼:圓滿完成“雙9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0%左右)等目標任務;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深化土壤污染防治監管;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實施取得成效;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項目實施效果明顯。
“然而,我國土壤、地下水、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基礎薄弱、機制不完善、技術支撐不強、產業支撐乏力、監管能力水平有待提升等困難和問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短板,距離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工作形勢還十分嚴峻。”蘇克敬告訴記者。
例如,土壤污染成因復雜,精準識別和管控污染源的水平還不高。
在建設用地土壤方面,隨著我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監管及國家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近年來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改造等工作的推進,騰退地塊再開發利用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任務更加繁重;個別地區污染地塊急于再開發利用與土壤風險管控和修復活動周期長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
“為此,我們今年在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同時,推進土壤污染成因精準識別和源頭管控。繼續開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試點。制定土壤生態環境長期觀測研究基地建設方案,組織有關省份啟動建設工作。啟動新一輪涉鎘等污染源排查整治行動,解決一批影響土壤環境質量的突出大氣、水、固體廢物污染問題。”蘇克敬介紹,“此外,鞏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逐步提升安全利用水平。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落實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
土壤修復名錄制度,制定名錄公開規范要求。加強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工作中騰退土地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
摘自: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