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項目完成的效果如何,需要予以正確評估。標準定位為通過資料回顧與現場踏勘、布點采樣與實驗室檢測,綜合評估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土壤修復是否達到規定要求或地塊風險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
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
污染地塊修復產業發展迅速。黃榮援引了一組數據:“2010 年從事地塊調查與修復的企業不到 20 家,2013年達到370余家,2015年快速增加到1000余家。”同時,修復技術也從單一的阻隔、熱脫附發展到多種技術組合聯用。黃榮表示,新標準為污染地塊修復機構開展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將促進土壤修復市場的技術進步和發展。
縱觀行業發展,業內普遍存在重修復輕效果評估和風險管控,項目驗收程序簡單且缺乏統一的評估技術體系等問題。某些場地項目實施缺乏規范和過程監管,修復者投機取巧,很可能導致修復項目竣工驗收后污染再次爆發。
在湖南一個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修復項目中,某土壤修復團隊重點把控施工質量,尤其重視后期防控及定期監測。重要環節填埋場防滲層施工,從原料采購到施工的每一個步驟,項目要經過施工員、質量員及安全員自檢,項目技術負責人及項目負責人兩級現場監管審核,總工隨機抽查核驗等多重關卡把控。針對填埋場,設立上下游長期監測井監控,施工完成后前5年每季度檢測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情況,5年后每半年檢測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情況,并編制環境污染變化報告及管控措施。
土壤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出臺后,行業有了科學統一的效果評估標準,將推進
場地修復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