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為土壤修復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土壤修復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就全國來看,目前許多地區都面臨著土壤重金屬污染和農作物重金屬超標的問題,土壤狀況的改善、
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需要聯合政企學研的各方力量。
自2015年以來,國家出臺了許多土壤保護與利用的政策,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啟動了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到2018年,通過秸稈還田、緩坡壟作和輪作休耕,試點縣耕地質量的高壓力得到了緩解。楊帆表示:“從黑土地保護項目2017年的監測數據來看,17個項目縣的預期目標都完成得很好。今后,我們將在之前項目的基礎上,從中選擇8個縣進行整建制推進,創新完善服務機制,引導和發動社會力量保護土壤健康。”據她介紹,僅東北黑土地的保護與利用,目前已經總結形成了5大類共17個集成技術模式,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提升3%以上,土壤容重下降,板結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土壤肥力指標全面向好。其中,內蒙古、吉林的試點區耕地質量提高了0.5個等級。
年來,
土壤污染更多地呈現出交叉性和復合性,這無疑提高了土壤修復與治理的難度。徐明崗說:“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土壤污染的影響元素越來越多,污染區域化、復雜化現象非常普遍。”因此,當前土壤污染的治理不能單靠某一種技術來解決,而更需要組裝農藝、生物、工程等技術措施,將污染修復、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整合起來,形成一套規范化的土壤修復模式。
健康的土壤事關農作物產量的安全和質量安全,也事關國人的健康。我們能夠看到,研企合作促進了技術成果的產品轉化,政企合作讓試點示范效果更好。